巷弄的磚牆草木有生活演變的痕跡,街道的向度組構有朝代嬗遞的證據,像敦厚的老者向我們細說,我們的城啊,往哪裡去,從哪裡來。
過去人喚新美街叫「抽籤巷」:清代明鄭日據到民國,巷中開基武廟三個世紀,香火都繁盛。人們魚貫出入,向廟門口眾設攤相士問了卜,籤筒裡摸摸探探的手掌,亟盼欲求的都是一支上上籤,得平安得幸福得快樂,三百年不變。
政治時空則物換星移,上位者更更迭迭,口號政策層出不窮,守護古都、文化建市的台詞不曾少、大概也少不得;然而話一落地,大銃街卻拆去了一頭、南台南車站差點要夷平;近幾天,「道路拓寬」又大字張貼,一筆將新美街劃入範圍,昔日抽籤巷延續而來的氣味、建築街衖之間的歲月精華,碩果僅存的沿革脈絡、城市臍帶──提供我們追憶與想像的歷史佐證,可能又即將在立意不明的城市手術中轟然成灰。
我們的父母官,何時才願意展現執權者經營府城的心意,畫出屬於台南的願景、具有溫度的城市想像?市政府上班下班的,只是徒背台詞的麥克風與機械怪手?
如何接受:我們出自信任與支持、經過思慮與抉擇,投下選票,抽起竟是下籤。
籤詩仍可解,選票無從抽回
回覆刪除